島田翰,字彥楨,生於日本明治十二年(1879),卒於大正四年(1915),年僅三十七歲。島田翰出生於具有漢學淵源的世家大族。父親島田重禮(1838-1898)是明治時期漢學家,曾受聘於東京大學「古典講習科」漢文學和支那哲學科,擔任首任講座教授,與第二任講座教授竹添進一郎(字光鴻,1842-1917)並稱為東京大學的漢學雙璧。島田翰的母親是儒學家塩谷宕陰(1809-1867)的孫女。
島田翰從小就受到家學薰陶,喜好家藏的古籍舊書,有「神童」之譽。島田翰漢文成績優異,但不喜歡英文、數學等新式學科,父親去世後,奉遺命從學於當時日本著名漢學家(1842-1917)竹添進一郎。島田翰畢業後成為竹添的研究助手,博覽其藏書,協助點校、搜考,完成《左傳會箋》。雖然這本書中沒有出現島田翰的名字,但據學者考察,島田翰貢獻甚多。也是在此過程中,島田翰發現自己的學術志趣在於版本目錄學,在〈與岩崎男爵書〉中寫道:「可藉以辟祕發幽者,唯獨校勘一道」,將古籍校勘視為通往古代智識寶庫幽深秘境的道路。島田翰不只受惠於父親、恩師的藏書,更因為深受宮內大臣田中光顯(1843-1939)賞識,被允許進入宮內廳圖書寮及千代田文庫,查閱古本秘笈。而後,又與不同藏書家合作,擔任文庫顧問、古書校注等職,進一步培養出他廣博又精到的識書眼光。
1903年,島田翰初次抵達中國,因為兩位漢學家姐夫安井小太郎(1858-1938)、服部宇之吉(1867-1939),當時都在京師大學堂任教,與北京地區學人有較多機會接觸。1905-06年,島田翰前往江浙地區,結識當地藏書名家,閱覽古籍善本。1905年11月,特別拜會了年過八十的著名學者俞樾(1821-1907)。俞樾是竹添進一郎的舊友,賞識島田翰,針對文獻版本問題,特別予以提點。此番談話,令島田翰深獲啟發,進而在同年12月的會面中,得到俞氏《春在堂全集》的部分手稿(今收存在日本國會圖書館和早稻田大學圖書館中)。島田翰此次的江浙之行,參訪了諸多藏書樓,由於其版本學的長才,往往使當地藏書家願意破例,允其登樓借書。
島田翰在漢籍評鑑上素負盛名,歷來有「書鬼」、「書才」之譽。當時著名的時事評論家德富蘇峰(1863-1957,德富同時也是學者和藏書家),就曾標舉島田翰在書誌學上的成就,稱許其「學問淹博,見解透徹,辯論精悍,文字俊鋭」。1905年,島田翰出版《古文舊書考》,奠定其學術地位。島田翰自述之所以撰寫此書,乃在於感嘆舊本「散漫誤謬」,後人容易誤解古書的本來面貌。因此,他在書中詳細記述了書籍的尺寸、行數、字數、藏書章、序跋等「副文本」,更考察刻工、避諱、刊刻源流和流傳情況,談論紙質、書林掌故。他對於《淮南子》、《列子》的校勘研究,直到今天,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。
島田瀚雖然才華洋溢,卻個性乖僻,以致於學界謀職並不順利。為求謀生,常常居無定所,甚至寫信乞求贊助。在父親過世後,他將部分藏書變賣給德富蘇峰。兄長發現後,為了避免藏書再次散失,將父親藏書寄存於東京大學的南葵文庫。1901年,島田翰私藏足利學校的貴重圖書《論語》,並加蓋「島田翰讀書記」的印章。事件被揭露後,老師竹添進一郎特別為此事寫信向司法大臣求情(他的理由是島田翰「書癖發作」),方才免除處分。事件之後,島田翰並未因此知錯。1915年,島田翰甚至串通稱名寺住持中村真禪師,將金澤文庫本所藏宋版《文選集註》帶出寺外兜售,導致日本國寶散失。事跡敗露登報後,島田受到刑事調查。同年7月28日,島田翰最終在家中畏罪舉槍自殺身亡,結束了他短短三十七年的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