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《芥子園畫傳》五卷(1679),中國嘉善縣圖書館藏,《嘉興市珍貴古籍圖錄》。

古籍與現代世界

Rare Books and the Modern World

古籍是以前人讀的書,
我們現在所讀的書,未來有一天也會變成「古籍」。

當人們的生命隨著時間消失了,他們讀過的書,依然會留在這個世界上,告訴後面的人:
我們這個時代閱讀的是這樣的書、我們吸收的是這樣的知識
—— 作為讀者的我們,是這樣活著的。

如今,我們透過這些留下來的古籍,接近過去的生命。
藉由仍存在於世的物質,還原他們鮮活的思想活動。
觀察書頁邊緣,我們理解古人是怎麼與書互動;
閱讀古籍流浪與保存,知道它們是在誰的保護下,才能穿越悠悠時光來到我們面前;
這些古籍身上,留下了他們與各個時代讀者互動的痕跡,
儘管他們讀的書形式不同、讀書的方式不同,
但他們跟我們一樣,都是讀書的人。

古籍是以前人讀的書,
我們現在所讀的書,未來有一天也會變成「古籍」。

當人們的生命隨著時間消失了,他們讀過的書,依然會留在這個世界上,告訴後面的人:
我們這個時代閱讀的是這樣的書、我們吸收的是這樣的知識。
——作為讀者的我們,是這樣活著的。

如今,我們透過這些留下來的古籍,接近過去的生命。
藉由仍存在於世的物質,還原他們鮮活的思想活動。
觀察書頁邊緣,我們理解古人是怎麼與書互動;
閱讀古籍流浪與保存,知道它們是在誰的保護下,才能穿越悠悠時光來到我們面前;
這些古籍身上,留下了他們與各個時代讀者互動的痕跡,
儘管他們讀的書形式不同、讀書的方式不同,但他們跟我們一樣,都是讀書的人。

古籍是以前人讀的書,
我們現在所讀的書,
未來有一天也會變成「古籍」。

當人們的生命隨著時間消失了,他們讀過的書,依然會留在這個世界上,告訴後面的人: 我們這個時代閱讀的是這樣的書、 我們吸收的是這樣的知識。
——作為讀者的我們,是這樣活著的。

如今,我們透過這些留下來的古籍, 接近過去的生命。 藉由仍存在於世的物質,還原他們鮮活的思想活動。 觀察書頁邊緣,我們理解古人是怎麼與書互動; 閱讀古籍流浪與保存,知道它們是在誰的保護下, 才能穿越悠悠時光來到我們面前;

這些古籍身上,
留下了他們與各個時代讀者互動的痕跡,
儘管他們讀的書形式不同、讀書的方式不同,但他們跟我們一樣,都是讀書的人。

「書籍的生命與人相比更為脆弱,不禁水火,不敵蟲蟻。
書籍的命運也更為無常,從誕生到被損壞乃至毀滅,全無自己的意志,完全掌握在人的手中。

然而書籍卻在人力的護持之下,在歷史之中幻化出不同的形態,經過無數地被靜置、被翻閱,度過了數倍於人類生命長度的歲月,穿越時空將其新的面貌展現在我們面前。 人類共同的歷史與記憶也正依靠著這小小的脆弱生命,頑強地綿延於時間的長河之中,最終超越人類的生命獲得永恆。」

—— 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班 李華雨
(「書籍的一百種面貌 文學與媒介:從寫本到數位」研習營學員)



「書籍的生命與人相比更為脆弱,不禁水火,不敵蟲蟻。
書籍的命運也更為無常,從誕生到被損壞乃至毀滅,全無自己的意志,完全掌握在人的手中。

然而書籍卻在人力的護持之下,在歷史之中幻化出不同的形態,經過無數地被靜置、被翻閱,度過了數倍於人類生命長度的歲月,穿越時空將其新的面貌展現在我們面前。 人類共同的歷史與記憶也正依靠著這小小的脆弱生命,頑強地綿延於時間的長河之中,最終超越人類的生命獲得永恆。」

—— 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班 李華雨
(「書籍的一百種面貌 文學與媒介:從寫本到數位」研習營學員)



「書籍的生命與人相比更為脆弱,
不禁水火,不敵蟲蟻。
書籍的命運也更為無常,從誕生到被損壞乃至毀滅,全無自己的意志,完全掌握在人的手中。

然而書籍卻在人力的護持之下,在歷史之中幻化出不同的形態,經過無數地被靜置、被翻閱,度過了數倍於人類生命長度的歲月,穿越時空將其新的面貌展現在我們面前。 人類共同的歷史與記憶也正依靠著這小小的脆弱生命,頑強地綿延於時間的長河之中,最終超越人類的生命獲得永恆。」

—— 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班 李華雨
(「書籍的一百種面貌 文學與媒介:從寫本到數位」研習營學員)



「從寫本到數位」
研習營精華

「書籍的一百種面貌」活動主視覺海報 (中國文哲研究所提供)
「書籍的一百種面貌」文學與媒介:從寫本到數位 活動主視覺海報 (中國文哲研究所提供)
  • 什麼是寫本?抄書也可以有學問

    雷之波 助研究員

  • 「知識」從哪兒來?明代人喜歡讀的歷史、小說、故事書

    劉瓊云 副研究員

  • 從寫本到數位:書藉的過去與未來

    論壇:楊玉成 研究員、劉苑如 研究員、李育霖 研究員

「書籍的一百種面貌 文學與媒介:從寫本到數位」
研習營報導

今年(2021)夏天的八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這三天, 參與研習營的我們在線上相會, 共同討論文學載體的演變:從中古的寫本,到晚清民國的報刊,與當今的數位人文。 許多相關領域的傑出學者,在研習營分享他們的研究所得,與學員一起進行跨領域的交流。

研習營以線上方式進行,原是疫情時代下的因應,
但因此處在媒介演變現場的我們,卻對文學載體的演變歷程,有更深的感觸。

「書籍的一百種面貌 文學與媒介:從寫本到數位」
研習營報導

今年(2021)夏天的八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這三天,參與研習營的我們在線上相會,共同討論文學載體的演變:從中古的寫本,到晚清民國的報刊,與當今的數位人文。許多相關領域的傑出學者,在研習營分享他們的研究所得,與學員一起進行跨領域的交流。研習營以線上方式進行,原是疫情時代下的因應,但因此處在媒介演變現場的我們,卻對文學載體的演變歷程,有更深的感觸。

「書籍的一百種面貌 文學與媒介:從寫本到數位」
研習營報導

今年(2021)夏天的八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這三天,參與研習營的我們在線上相會,共同討論文學載體的演變:從中古的寫本,到晚清民國的報刊,與當今的數位人文。許多相關領域的傑出學者,在研習營分享他們的研究所得,與學員一起進行跨領域的交流。研習營以線上方式進行,原是疫情時代下的因應,但因此處在媒介演變現場的我們,卻對文學載體的演變歷程,有更深的感觸。

Lo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