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籍流浪記

讀書以療飢寒:尤袤與遂初堂


尤袤像
尤袤像

尤袤,字延之,常州無錫人。生於北宋宣和六年(1124),卒於南宋紹熙四年(1193),享年七十。尤袤經歷宋朝政權南渡,在文學史上,主要以詩歌創作聞名,與楊萬里、范成大、陸游並稱「南宋中興四大詩人」。尤袤生長於書香門第,《宋史》稱尤袤「少穎異」,時人以「奇童」、「神童」視之。叔祖尤輝曾親授五經,並驚嘆「此天上麒麟,吾不如也!」紹興十八年(1148),尤袤與朱熹(1130-1200)同榜考中進士。紹興三十一年,尤袤任職江蘇泰興縣令,長於治理,深受民眾愛戴。當時金兵進犯,揚州陷落,唯獨泰興城得以保全。經歷南宋孝宗、光宗朝,官至禮部尚書。

尤袤一生多在外地宦旅,卻在家鄉無錫留下一幢「藏書三萬卷」的書樓。此書樓原本是尤袤父親在九龍山所建造的(今無錫惠山下),依山而立,本來喚作「依山亭」。後來由於為尤袤喜愛東晉孫綽(314-371)〈遂初賦〉,而將「依山亭」改名「遂初堂」,並自號「遂初居士」,時人稱其為「遂初先生」。什麼是「遂初」呢?孫綽在〈遂初賦序〉中,曾表明「少慕老莊之道,仰其風流久矣」的心意;而所謂「遂初」,意即「實踐初服」,也就是回返任官以前所穿著的布衣,有歸隱山林之意。楊萬里在〈題尤延之右司遂初堂〉詩中,曾寫道:「漫仕風中絮,歸心水上鷗」,就表述了尤袤歸居養靜之心,猶如水上的鷗鳥。

尤袤不只雅好藏書,更熱愛閱讀。同時代的陸游(1125-1210),曾有詩描述遂初堂「異書名刻堆滿屋」,即推崇尤袤藏書數量豐富。晚輩陳振孫(1179-1262)《直齋書錄解題》也稱譽「遂初堂藏書為近世冠」。尤袤自己曾說:「吾所抄書,今若干卷,將彙而目之。飢讀之,以當肉;寒讀之,以當裘。孤寂而讀之,以當友朋;幽憂而讀之,以當金石琴瑟也。」這段話首先值得注意的,是古人閱讀多與抄寫活動並聯。在印刷術尚未發達的時代,想要擁有一本書,往往需要親自或是請人抄寫。尤袤閱讀手抄之書,書與人之間的關係,可以止饑取暖,更可撫慰心靈,解憂消愁。

 《遂初堂書目》海山仙館本,卷首
《遂初堂書目》海山仙館本,卷首

愛書人藏書量大,自然就必須編目整理,才能清楚掌握自己的收藏品項。楊萬里(1127-1206)〈益齋藏書目序〉一文告訴我們,尤袤《遂初堂書目》的抄寫與整理,是大型的「家族工程」:「每退,則閉戶謝客,日記手抄若干古書。其子弟亦抄書,不惟延之手抄而已也。其諸女亦抄書,不惟子弟抄書而已也。」也就是說,不只尤袤自己手抄,也要家中的子弟女流,一同投入整錄的工作。《遂初堂書目》共著錄圖書三千多種,為現存宋代三部私人藏書目錄中,書籍數量最多者。這部書目不分卷,共分成四十四類,在藏書史上的價值至少有以下三點。一、由於尤袤曾經擔任國史院編修官、著作郎兼太子侍讀等職,有機會親見內府藏書,因此蒐羅不少稀見書目。宋代館閣每年都會定期舉辦「曝書會」,邀請官員參觀分享;而當時流行的「以藝會友」風尚,無形間也促成了書籍藝品的交流。其二,尤袤將天文、曆議、五行、陰陽等類別,全收攏為〈數術家類〉,並創建〈譜錄〉,取消〈讖緯類〉和〈道書〉等,對後世書籍的分類影響深遠。其三,此書在書目史上最重要的意義,乃在於首次明確標示書籍版本(如標記「杭本」、「川本」、「吉州本」等),並重視校讎(比較不同版本,校正當中抄寫錯誤的地方),長於鑑別善本。

遺憾的是,在寶應元年(1225),尤袤過世三十餘年以後,一場無名大火毀去了尤袤的所有藏書。如今我們只能從《遂初堂書目》,遙想那湮滅的藏書樓,以及愛書人抄書、讀書、護書的心血。


參考資料

  • 朱光立:〈尤袤生卒新考〉,《古籍整理研究學刊》2014年2期(3月),頁64-69。
  • 林育慈:《尤袤及其《遂初堂書目》研究》,新北:花木蘭文化出版社,2012年。
  • 黃寬重:〈以藝會友──南宋中期士人以〈蘭亭序〉為中心的品題與人際關係〉,《漢學研究》35卷3期(2017年9月),頁173-211。
  • 趙鑫、吳宗溶:〈南宋藏書家尤袤與遂初堂藏書〉,《懷化學院學報》38卷4期(2019年4月),頁114-116。
Lo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