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晉,江蘇常熟縣人。原名毛鳳苞,字子九;後來改名為毛晉,字子晉。別號潛在、戊戌生、汲古閣主人等。生於明萬曆二十七年(1599),卒於清順治十六年(1659),年六十一。毛氏在常熟是富家大族,自曾祖輩起即耕讀傳家,而到了毛晉一代,已是常熟富裕地主。毛晉早年師從晚明文壇泰斗錢謙益(1582-1664),博學強記,卻屢試不第,故而決定以讀書、藏書、刻書為職志,尤致力於蒐集難得一見的宋元古籍,高價購入,再請著名文士協助校勘,高明書手(抄書人員)、刻工參與製作,一生先後刻書600多種,堪稱歷來私家刻書最多的出版人之一,當時有「毛氏之書走天下」的說法。
毛晉一生藏書累積達萬四千餘冊,他的老師錢謙益(1582-1664)在為毛晉所寫的墓誌銘中稱讚他「通明好古」。毛晉深知學問之道,最忌諱割裂支離,要做好學問,學者們必須盡可能掌握豐富、全面的資料,才能增廣見聞,辨析分明,因此極力尋訪舊書,勘讎經史,正是為了「使學者窮其源流」。毛晉對於古人、古學的崇尚,乃至「先河後海」、「窮其源流」等藏書志向,都已點出「汲古閣」命名的關鍵要義。
毛晉一方面校刻《十三經注疏》、《十七史》等正經書籍,同時長年蒐集稗官小說,對於儒學以外的各種知識亦充滿興趣。又因為得到忘年之交胡震亨(1569-1645)「以秘冊二十餘函相屬」,於是將歷來收藏的秘書「統為一函」,發行《津逮秘書》。這部叢書一共分為十五集,凡一百三十九種,涵攝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尤以雜史和筆記最多。毛晉在跋文中說明編纂此書的目的,正在於在追求「奇」和「秘」的別種趣味。而毛晉刻書雖好奇求秘,又留心與儒家教化論述平衡:比如在岳飛之孫,岳珂(1183-1243)的筆記小說《桯史》跋文中,曾說明「於遊戲謔浪時,不忘忠孝本性」;又在元代文言小說《誠齋雜記》之跋文中,點出「所記百二十餘條,皆小碎雜事。新異可喜,絕無腐氣。頗似《太平廣記》,又不墮於淫褻迂誕,真小說家不多見者」。換言之,可知毛晉理想中的小說,固然「遊戲謔浪」,讀來「新異可喜」,卻絕非「淫褻迂誕」之物。除了刊行小說之外,毛晉亦刊刻《六十種曲》,也強調詞曲具有「純忠孝,真節義」的模範功能,乃至「風化之本原」的教化功能。
毛晉和多數藏書家一樣,擁有多間藏書室,而其中又以汲古閣最為著名。關於汲古閣的建築形制,錢泳(1759-1844)《履園叢話》曾描述道:「汲古閣後有樓九間,多藏書版。樓下兩廊及前後,具為刻書匠所居。閣外又有綠君亭,亭前後皆種竹,枝葉凌霄,入者宛如沉山。」在這猶如園林的空間中,不僅藏書眾多,而且常有文人雅士往來,「商榷古今,殆無虛日」。毛晉曾表述他平生三大願:「一願讀盡世間好書;二願交盡世間好人;三願看盡世間好山水」,可見毛晉雖然藏書、讀書,卻並不閉門自守,樂於將其收藏與朋友分享。根據一篇榮陽悔道人的〈汲古閣主人小傳〉記載:「是時海內勝流至常熟者,無不以三處為歸(案:此三處分別是毛晉汲古閣、楊彝鳳基樓、錢謙益紅豆莊),江干車馬,時時不絕。而應接賓客,如恐不及,汲古閣主人為最。」看來汲古閣雖是私人的藏書樓,同時也是毛晉會友、社交的重要文化場所。